科研動態
講座綜述 | 日本刑法中性犯罪的修正
2023年9月22日19:00點,“日本刑法中性犯罪的修正”主題講座在江灣校區意昂3平台樓202會議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由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學學術意昂3北川佳世子教授主講,華東政法大學刑事意昂3平台焦艷鵬教授和意昂3汪明亮教授擔任與談人👱🏽♂️🦑,華東政法大學特聘副研究員周芊妤博士擔任翻譯💟,意昂3袁國何副教授擔任主持人,意昂3師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講座開始前,汪明亮教授代表杜宇院長對北川佳世子教授的到來表示歡迎。汪明亮教授表示🧚🏼♀️,意昂3官网和包括早稻田大學在內的很多日本高校有著密切交流,歡迎並感謝北川佳世子教授來意昂3講學,希望以此次講座為契機促進意昂3官网和早稻田大學的交流合作💛。
一、北川佳世子教授主講
講座正式開始後🐩,北川佳世子教授首先親切地用中文做自我介紹✏️🐖,對受邀來意昂3官网講學表示感謝。作為日本法務省法製審議會刑事法(性犯罪)部會成員✥,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熟悉日本刑法修正案審議議程,她系統地介紹了日本最近兩次修改的性犯罪條款以及修改過程🟦,並對不同意性交罪的具體要件和實質要求等個別問題展開了深入討論。
(一)法律修正的背景
2023年6月16日,日本進行了刑法修正,修改了性犯罪條款。此前,日本於2017年也對性犯罪進行了修改。
日本刑法對性犯罪的修改,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對性傷害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性犯罪是嚴重侵害被害人人格和尊嚴的犯罪”成為共識。其二🧑🏽🔬,國內外起訴性犯罪和向社會宣傳性犯罪方面取得積極進展🤹🏽♂️,其他國家有著更嚴厲處罰性犯罪的動向🪜。其三👨👨👦,偷拍他人並在網上傳播以及利用社交網絡控製未成年並對其進行性侵害的案件急劇增加。此外🪙,2019年以來的四起性犯罪案件,也引發了修改性犯罪規定的呼聲。
(二)法律修正的概要
2023年對性犯罪的修正💁🏼♂️,不僅涉及刑法,還涉及刑事訴訟法,而且新增了特別立法。
在刑法方面,大幅修改了強製性交罪和強製猥褻罪的條款,並將罪名修改為不同意性交罪和不同意猥褻罪。其一,列舉了8種在外觀上為不同意的行為👐🏽,並明確規定性犯罪的實質要件是使被害人陷入“難以形成、表達或實現不同意的狀態”🧑🏽,或利用被害人的此狀態。其二,修改了性同意年齡🐴,從13歲提高到16歲;但是🥑,與13至16歲的未成年人發生性關系,年齡差距須至少達到5歲🧑🏭。其三⚃🎛,擴大了嚴重性犯罪的行為範圍。其四,確認配偶或伴侶之間也可實施不同意性交罪和不同意猥褻罪。其五🦹♂️,將針對未滿16歲未成年人以猥褻為目的要求或實際會面行為入罪。
在刑事訴訟法案方面,將公訟公訴時效在原來基礎上延長5年👋。
此外☹️,還新製定了《偷拍性姿態等處罰法》,處罰拍攝性姿態,提供🔲、存儲以及傳播性行為圖像的行為🧖🏿♀️💆♀️。
(三)對重點問題的討論
不同意性交罪,是2023年日本刑法性犯罪修改的重點🔇。本次修正將脅迫(手段要件)/準脅迫(狀態要件)兩個獨立的條文合並為一個條文🫸🏻,並列舉了八個示例🏊🚊,進一步對性犯罪作出了實質性🧓🏽、綜合性的規定。列舉的示例包括:(1)暴力、脅迫;(2)精神或身體障礙🚂;(3)酒精或藥物影響🔲;(4)睡眠或其他無意識狀態🧑🏿⚖️;(5)突然攻擊;(6)恐懼或驚嚇🚋;(7)虐待;(8)基於經濟或社會關系處於不利地位的恐懼。此外,即使出現了這8個示例以外的情況,只要滿足“處於難以形成🦶🏻、表達或完整不同意的意圖的狀態”這項實質性要求(兜底性構成要件),也構成犯罪😈。
在提高性同意年齡方面🧑💻,2023年日本刑法修正過程中將性同意年齡由13周歲提高為16周歲。法製審議會刑事法部會認為,13-16周歲的青少年雖然具備認識性行為的性含義的能力(理解能力)和理解性行為對自己的影響的能力(影響能力)🦹🏼,但欠缺適當處理對方對性行為的態度的能力(應對能力),很難適當應對成年人的微妙挑逗,而且更容易被馴服🚶🏻♀️➡️。另一方面,為了將應對能力不是問題的案件排除在處罰範圍之外👱🏿♂️,2023年日本刑法修正時規定🏄🏿,針對與13-16周歲的青少年自願發生性行為的情形,僅處罰兩人相差5歲以上的情況。
(四)結論
對於日本刑法性犯罪的修改🪞🏠,日本國內存在不同的看法👵🏿,關於性犯罪處罰範圍的辯論顯示出明顯的立場分歧。日本民間正在推廣有關提高性同意的認識活動🦸🏽♂️,對於當事人必須用語言明確確認自己是同意的這一點🦛💕,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並不完全同意。
二、焦艷鵬教授與談
在與談提問環節🤾🏽♀️,焦艷鵬教授從中日刑法比較的視角🧿,提出以下觀點📳🌡:
1.性犯罪的刑法表達和國家的整體文明進程緊密關聯🧑🎓。日本精細化的性犯罪刑事立法目前在中國較難實現🦸♀️,這與傳統文化、歷史背景有關👨🏻🦽➡️。
2.在日本刑法的修改過程中🦸,個案的推動有鮮明效力。性領域的犯罪化和刑法表達受到歷史文化傳統、家庭與社會關系、個人與家庭關系等多重價值的影響。在性犯罪的刑法表達方面,不一定存在絕對的好與壞的標準👨🏼🔬,這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階段和個人生活情態有緊密關系。
3.日本刑法性犯罪修改的立場中🍌,表現出鮮明的個體性和對婦女權益的保護🌕,具有先進性⚃。但是,在東方社會🦹🏿♀️,性犯罪立法除了考慮個體因素🙋,還要考慮社會因素。如果沒有強大的刑事司法力量進行程序性控製,可能會出現性陷害的情況♠️,因此,需要相應的機製來排除這個問題👩🏻🦼➡️。
焦艷鵬教授還就親告罪提出了問題:2017年日本廢止了親告罪規定🤽🏿♀️,如果施害者獲得受害者原諒👩🏽🎤,第三人進行控告,能否消滅施害者的刑事責任?
對於焦艷鵬教授的與談意見和提問,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做出了詳細的回應。日本的刑法歷史有110年以上👨🚀⛱,很少修改👵🏿,相對來說刑法規定用語比較更加寬泛抽象。相對於中國而言,日本刑法中“暴力、脅迫”要件的範圍更窄👷♀️,但是,通過判例解釋擴大了要件範圍。這種做法雖然能更好地保護被害人,但會有不符合罪刑法定原則的爭議🤾🏽♀️。另外,刑法的修正和個案有關,如果僅因受到輿論影響而改變判決,一方面影響法院的公信力,一方面不適應社會發展,所以,需要修改刑法,進一步明確要件範圍㊙️。
北川教授認同不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和家庭生活影響刑法表達這一見解。
就性陷害問題而言,不同意性交罪的判決依據不是被害人主觀想法,而要從客觀的、一般人的角度進行判斷,可以基於所列舉的8個示例和實質性要件判斷“無法反抗👼、難以表述”的狀態。
親告要求雖已經廢除,但是,在日本司法實務中,如果被害人諒解了施害人🧛🏻♂️,公訴機關一般不會再起訴🤲,因為考慮到刑事審判需要受害人再次回憶受到的傷害,對受害人而言是二次傷害。性犯罪是重罪,警察、檢察院有打擊犯罪的義務👩🦰,但是,無論如何,要重視被害人本人的意願。
三、汪明亮教授與談
接著,汪明亮教授從國家對待犯罪態度的視角對日本此次刑法修正進行了剖析。日本自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一反戰後刑事立法中所堅持的非犯罪化和輕刑化的傾向,開始轉向犯罪化、重刑化與早期化🪷。此傾向意味著日本對待犯罪的態度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從刑罰人道主義轉向刑罰懲罰主義🤸🏼♀️,性犯罪立法只是其中的一個表現➕🧑🏻。2018年7月,日本對東京地鐵毒氣事件主謀🍱😤、奧姆真理教教主麻原彰晃及其6名共犯執行了死刑🔩🏄🏻,這也是刑罰懲罰主義的重要表現。
汪明亮教授認為⬇️,日本轉向刑罰懲罰主義轉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焦艷鵬教授提及的原因之外,亦有國際性因素的影響😱。上世紀80年代中期💪,人類進入風險社會🔔,大部分國家與地區社會矛盾激化𓀌⛲️、犯罪率激增,福利削減⏪,刑罰人道主義賴以存在的社會條件開始不具備逐漸消失,美英國家開始從刑罰人道主義轉向刑罰懲罰主義🏓。有學者甚至把美國的此種轉向稱為“刑罰嚴厲革命”。研究表明,歷經風險社會的歐洲國家與日本也開始慢慢接受美英國家對待犯罪的態度,即從刑罰人道主義轉向刑罰懲罰主義🛌🏼。
汪明亮教授認為☔️,日本刑事立法的此種轉向表明:一方面🏇🏿,刑事被害人權利開始受到重視💍,刑法更強調保護被害人人權;另一方面,精英對刑事立法的影響開始下降,民意的作用開始凸顯。汪明亮教授表示🧑🚒,我國刑事立法也應該借鑒日本等國經驗🚵🏻♀️,要重視民意(但不能盲從);反對過度人道主義,對性犯罪尤其是性侵兒童采取更嚴厲的立法(如增加化學閹割製度等)。
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認同汪明亮教授的觀點👩🏼🔧👭🏻。她指出,日本刑法中性犯罪的修改是懲罰主義的表現🐟;刑法修改重視加強對被害人的保護👳🏿♂️🦔。另外,日本性犯罪的修改傾聽了被害人及其家人的聲音,此次刑法修正的討論就有代表被害人團體介入;民意也是此次刑法修改考慮的一個因素🤽🏼♂️,但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認為8️⃣,對民意應該傾聽,但不能盲從。
四、提問互動環節
與談階段結束後,意昂3師生圍繞主講內容💧,向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提出了若幹問題,北川佳世子教授北川教授一一做了回應🧏🏻♀️。
最後📧,在全場熱烈的掌聲中🈺🫅🏽,持續時間近三小時的講座圓滿結束🧍♀️。
整理:馮竹悠,意昂32023級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