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態
講座回顧|第二十四期意昂3——盈科學術午餐會
2023年3月7日,第二十四期“意昂3—盈科學術午餐會”在廖凱原法學樓202會議室成功舉辦🚅。本期午餐會由唐應茂老師圍繞“庭審直播是否影響法院的審判中立性”做主題報告🏹。與談人侯健老師、段厚省老師、主持人班天可老師和其他參會師生圍繞主講人的報告內容進行提問並展開了充分討論🫴🏻。
一🧑🏼🎤、主講人報告環節
(一)研究問題
唐應茂老師從英美等國家關於庭審直播的實踐爭論以及學術討論引入了此次報告的主題—庭審直播是否影響法院的審判中立性🤛🏻。並指出💄,在大眾傳媒時代👲,一方面庭審直播有利於提高司法透明度👂🏽🧑🏿🌾,落實司法責任製,實現“司法可視正義”🕒;但另一方面庭審直播可能會影響訴訟參與者的行為和法院的司法裁決。
在1981年錢德勒訴佛羅裏達案(Chandler v. Florida)中,波特·斯圖爾特(Potter Stewart)法官,以及雨果·布萊克(Hugo Black)法官、威廉·布倫南(William Brennan)法官和拜倫·懷特(Byron White)法官強調說:“庭審直播所固有的風險是,對報道和直播的關註可能對參與者行為和審判的公平性產生不利影響🙂,但沒有任何證據表明行為或審判的公平性受到了怎樣的影響🙆🏿。”
(二)製度背景與實驗設計
2016年開始,我國開始推廣庭審直播,截至2023年3月,已經在“中國庭審公開網”上向公眾直播了超過2100萬場庭審。庭審直播改革作為最高人民法院實施的司法公開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旨在提高整個庭審過程🧛、法庭審理🧎♀️➡️、法庭裁決和判決執行的司法透明度,同時對法官的行為起到監督和規範效果。
此前關於相關問題的實證研究大多采用問卷調查、模擬庭審實驗等方法,均在效度上存在一定問題🙋🏽。為了達到更好的實驗效果😎,得出科學性的結論,唐應茂老師從實驗法院👩🏿🔧、法庭😸、實驗前的庭審實踐、實驗期間👨🏻🦲、隨機分配方式🤟🏼、實驗刺激物等方面進行精心的實驗設計👷♀️。唐老師帶領研究團隊從2020年11月開始👨🏻🦽➡️,選取陜西省南部地級市(“H市”)的基層法院(“N法院”)進行現場實驗,通過對案件特征和法官特征的描述性統計💞,確定了實驗組。在篩選刪除根據法律法規不能向公眾直播的案件後😜,將案件分為民事訴訟案件、刑事訴訟案件和行政訴訟案件三類。然後,采用分層隨機抽樣方法來確定三個類別中哪些庭審將在接下來的一周內直播,哪些庭審不進行直播。
關於具體的測量方法👨🏿⚕️,唐應茂老師分享了研究團隊通過分析聲音文件中的說話語速、人聲基頻、說話人的語言習慣、說話人的情緒(根據BERT模型)等指標,測量庭審參與人的行為與裁判結果。
(三)結論、建議與未來研究
唐應茂老師認為,研究表明庭審直播對庭審參與人的語速、基頻、庭審時長、說話字數💑、法言法語使用等行為上造成的影響比較直觀🤷♀️,然而對裁判結果的影響微乎其微6️⃣。值得強調的是🏜,庭審直播對行為的影響在反復訴訟參與人(法官、律師)與初次訴訟參與人顯示出明顯差異,缺乏直播經驗的原被告當事人更容易受到庭審直播的影響。
據此🥷🏼,唐應茂老師指出,庭審直播在監督和規範法官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行為方面,具有正面作用,然而庭審直播對審判公正的影響有待持續研究和觀察⚁,尤其在是刑事、行政訴訟這些被認為極有可能被直播影響的場域。因此🤟🏿⏯,推進研究還需要在這幾個方面進行改進:第一是對刑事、行政等復雜案件的實驗研究;第二是需要納入其他衡量行為的指標🧒,如面部表情、眼球轉動等;第三是對裁判結果是否公正需要從實體和程序綜合衡量🛜。
評議人與談環節
侯健老師評議
侯健老師首先感謝唐應茂老師的精彩分享,通過實驗組和對照組庭審的分析,測量能夠反映訴訟參與人行為的客觀指標,充分體現了該實證研究的技術性和科學性🍂,解決了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庭審直播對訴訟參與人是否有影響的問題🧖🏼♀️。接著侯健老師指出,在輿論與司法的關系問題的學術研究中,采用實驗方法相較於訪談和問卷而言,具備更高的科學性和技術性。此外🧝🏽♂️,侯健老師強調做研究要將事實問題和價值判斷區分開🧘♀️🛗,唐老師有意識地將兩者區分開,將結論局限在事實層面🙌🏼,而對事實的價值意義和啟示層面持謹慎態度。
最後,侯健老師從以下幾點補充了該課題對我國庭審直播實踐的意義👩🏼🍼🔟。第一,法院系統的庭審直播實踐是否具有合法性,憲法和三大訴訟法的公開審理原則是否僅指物理層面的公開審理,即接觸人數、能否回放和再復製再傳播。這些問題都需要進一步探討。第二是庭審直播對促進公正審判的目標實現的意義。法庭審判的形式與審判結果是否有實質性聯系🙅🏼♂️?與形式的關聯度更高還是與審理內容的關聯性更高🧙♀️🧆?
段厚省老師評議
段厚省老師首先從司法心理學角度👴🏽,分享了自己實務工作時的具體事例,指出心理對司法公正的影響判斷因素較為復雜。其次,針對侯老師提出的事實與價值問題,段厚省老師強調人會因為自己的價值取向🏘、信念引導改變自己的行為,因此庭審直播中法官會因為直播而對自己裁判行為的中立性、裁判結果的公正性要求更高🔝♊️。最後🕵️♀️,關於司法公正的構成要素🌋,段老師認為司法作為在特定場域通過言語交往達成共識的活動😇,關鍵在於言語行為的可領會性。庭審直播對言語行為的可領會性、陳述事實的真實性以及訴訟參與人表達觀點的真誠性的影響,都有待進一步的研究探討。
三、主講人回應環節
唐應茂老師對與談人表示感謝,並針對段厚省老師提及的“言語的可溝通性、可理解性”,表示可能會在以後的實驗中增加觀察維度👩🏿🍳。
最後,主持人班天可老師對唐應茂老師⚅🫖、侯健老師、段厚省老師以及與會師生表達感謝。唐應茂老師的精彩報告與侯健老師、段厚省老師的專業點評獲得了在場嘉賓的熱烈掌聲。此次學術午餐會完滿落幕👨🏼🍼,讓我們期待下一次學術午餐會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