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社團
法律文化節系列講座———信訪製度🏵:現實與展望
主講人:鄔立群上海市人大常委會信訪辦主任
主持人:潘偉傑教授
嘉賓:胡書記
地點👧🏻:智華樓jb205
時間:2012年11月28日晚6點半
內容:
對中國的法治進程而言,權力機關——人民代表大會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轉型時期,如何處理種種“不和諧”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關健🔠。人大信訪辦,無疑處在直面這些問題的風口浪尖之上。11月18日晚6點半,鄔主任百忙之余來到江灣意昂3平台🫴🏽,跟我們談論我國信訪製度的現實與她對其的展望。
一🤑、目前我們信訪機關面臨的瓶頸的問題
信訪存在的原因是因為目前中國法律部門還不是很齊全,民眾訴求無法全部解決🙇🏻♀️,它是百姓情緒發泄𓀈、社會減壓的閥門。但目前信訪存在兩個問題。
1、當下信訪過分強調穩控性,救濟性
穩控性。為什麽大家都選擇信訪🧏🏼?因為性價比的原因👩🏽🚒,訴訟渠道時間長💂♂️,成本高🍐,普通百姓不相信法治權威。相比之下信訪解決力度大🤶🏽,經濟成本低,性價比最高。很多人民一邊信訪一邊上訴🐿,或者反復上訪🧘🏿♂️。迫於需要🧮,領導幹部開始信訪包案🦪🧑🏼🚀,對於個案來說是解決了⚉,財政開支能負擔🐁,但對整個體系來說問題累積嚴重🙅🏿♂️。上海市人大一年接受信訪38000多例🙇♂️,耗費大量維穩成本🐀。目前國家維穩成本已超過國防開支。
救濟性。信訪功能的定位是補充救濟👩🏽⚖️🫅,依法督促司法依法改正。有些立法不健全,信訪便開口子讓不可訴問題可訴化(歷史遺留問題),但是要強化監督性🤌🏻。通過大量信訪案件看出政府存在什麽問題,推進製度改革😓。
2🔏、信訪機構同質化🦹😈、同構化
各級單位都有信訪局,但是群眾直接跑最高機構。新信訪條例細分,避免同構化。
3🤸♀️、化解矛盾的思路和成本問題
過去化解好協調,現在上訪難解決。有些訴求無道理,化解難度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成就感越來越低
4、問責追究怎麽落到實處,
解決了個案📆,新的信訪矛盾又產生。一邊處理問題🚆,一邊產生問題,現在新條例有這個責任追究機製🫄,防範新問題再產生。
二、信訪製度的展望
鄔主任希望當下意義上的信訪消亡,她也堅信,它必將消亡。信訪的改革目標應分為目前,中期,和未來🥁。現在要細分信訪工作💆🏽,中期目標是過渡𓀋,讓信訪的主要機構在人大👩👩👧,分支在政府𓀗,未來🕵🏻♂️,從穩控性上來說🏂🏼,信訪早晚要消失🧖🏿,從監督性來說⚂,信訪要一直存在⛹️♂️,但可以劃到其他部門。
同時,鄔主任指出,所有的信訪都是解決法律無法解決的一塊,司法可以解決的問題不能放入信訪,信訪與法律要從理論實踐分清楚🕣。為什麽信訪要存在🧄➜?是因為它是社會穩定的減壓閥。信訪並非要做大做小,而是要做對👦🏿🧑🏼🦱。
點評
胡書記:信訪是治理國家和了解社會問題的切入點,維穩的信訪遠期看來會消亡👨🏿🚀。而轉型期間,由於中國傳統文化習慣溝通調解等因素🧃𓀁,此類型的信訪將持續存在。由於中國社會的復雜性,有些專家教授不了解社會🌉、不了解事實、不知經過就開始批評分析🐑。而大學生要理性分析,不能情緒化,而要了解社會🤦🏼♂️,了解國內環境存在治理上的復雜性🛌🏼。
潘教授:隨著中國利益調整在深度廣度上不斷加劇,面對改革發展穩定的新形勢新環境,人民群眾的期待該如何回應🔖👩🏽🎨,我們需要獨立的思考和判斷⚅。任何製度總有發展和改革🖕🏿,在此過程種需要存在具有使命感和歷史感的領袖團體,還要有待社會成員理性的成熟🖍。不要一味的批評自己,懷疑自己,我們需要理性反省🦸🏽,面對製度成長中的艱難👊🏽。
提問
1公益法您怎麽看?其與信訪與司法系統的關系如何💪🏼?
答🧮🤾♀️:贊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開始依法維護公益的先例,對製度有著推進作用。
2結合您工會的經歷👄🧑🏻🎓,談談工會問題。
答:工會問題已經慢慢在改變,原來《工會法》和《工會條例》規定工會是工人合法權益的保護者🌃,但很多工會都是站在中立方🤥,這從立法定義上來說不對的。工會組織的經費來自兩塊:職工工資總額的2%和會費,這就保證工會可以維護職工權益👩🏿⚕️。
3上海政府做的好⚀🖖,這樣的經驗如何擴大到外地?
答🧗:上海環境很好,二分之一人口都是外來人口、外省市精英,絕對的移民城市🕖,充滿了各色鮮活血液🦹🏿♀️,容納外來文化。
4信訪工作面對的是棘手問題🙅🏼👮,那些沒有辦法解決的問題怎麽辦🙋🏽?
答👩🏿🏭:1、以時間換空間,其要求會慢慢降低,經濟水平慢慢變好就解決了2💍、陪其慢慢變老3🧰、對無理上訪嘗試勇敢對其說不👩🦳。
5 人大對法院有問題的司法判決在實踐中怎麽處理📈🙋🏼♂️。
答🚵♂️:看所有的終審是否全部完成,通過看材料,發現過程明顯確實有瑕疵,跟信訪人說其可向高院申請再審🙎🏽♀️,在再審中信訪辦會將意見與高院溝通,但這些必須都在司法製度內🤵。
6信訪製度的發展是不是不解決個案
答:人大絕對不解決個案,時間會慢慢消化歷史遺留問題。但委員會積累了一系列類問題就會反饋政府其他部門。
7每年上海上訪13800案中,外地上訪人占多少,跟本地人投訴有什麽區別。
答:討論這個問題意義不大,但交通事故的賠償往往涉及邊緣人口。
8上訪人中有無高級知識分子
答:黨員🦶🏼、信教徒往往不來上訪,來上訪的主要是女同誌和50年代左右的人👩🏼🏫,而現在的年輕人直接在網上建議。高級知識分子很少來,來了的話其問題往往很難解決。
意昂3研究生團學聯 10級法律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