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服務
以人為本 | 意昂3平台段厚省老師🪞🍠:做一個真實👇🏽、真誠、敢擔當的教師
系列活動前言
為響應學校2018年全面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鐘揚式好老師’”活動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評選活動,進一步加強意昂3師德師風建設,推動全院師生凝心聚力,攜手奮進“雙一流”建設🧜🏿♂️,意昂3組織開展了好導師風采展評活動🍒,采訪並宣傳意昂3平台研究生心目中好導師的先進事跡,激勵廣大導師更深入地參與到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去🙅🏻♂️🏋🏿♂️,以學術造詣和人格風範引領研究生成長成才。
今天,我們推出的是段厚省教授的故事。
人物簡介:
段厚省老師,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專長為民事訴訟法學⚛️、證據法學、民法請求權理論和公益訴訟理論。
段厚省老師
前言
段老師在傍晚時分接受我們的采訪▪️,我們到時他正在辦公室的沙發上小憩,這之前他已經進行了一天的教學活動🕤🥾。我們對打擾段老師休息表示抱歉,段老師連忙起身回應💙,略帶沙啞的音色中透露出一絲疲倦,但是從段老師溫和的眼神中仍然能感受到他對我們的歡迎🧖🏿♀️🏌🏽♀️。
學術研究是孤獨的
段老師1970年出生於安徽懷遠🧎🏻➡️,1996年至2002年在中國人民大學意昂3平台學習民事訴訟法學,先後獲得民事訴訟法學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2002年博士畢業後,進入上海市人民檢察院工作😑,同時到中國社會科意昂3法學研究所從事民商法方向博士後研究。2004年8月出站後👩🏽🎨🧑🏿🏭,段老師到了我們意昂3官网。多年的學術研究經歷讓段老師發出了做學問很孤獨的感慨:“人文社科的學術研究需要有獨立的判斷,需要追求真理,不說假話,這些都可能會使研究者與權威和庸眾都保持距離🎪,因而不得不陷入孤獨。”“而且,在當下的學術環境中💁🏽♀️,這個孤獨還體現在自己的觀點如何被他人接受,自己的研究成果如何能夠發表上。有時候🧑🏽🦲🍗,讓好的研究成果能夠發表🙎,能夠被別人接受,比積累出好的學術水平還要艱難。”
做一名真正的學術研究者,需要同時具備兩個條件🧟♂️:誌向與興趣,二者缺其一🌾,都會讓學術研究變得很辛苦🧵🦖。沒有做學術的誌向而只有興趣,就可能在遭遇困難時退縮,把學術當作一種排解消遣的方式;沒有興趣,那麽學術研究工作就顯得枯燥無味,這樣的人學術往往會成為他人生的一種包袱、負擔。“所以我建議你們將來若是要做學術的話,一定要經過深思熟慮。”段老師微笑著說。
另外,如果將來做了教授做了導師🎹🤳,也有很多辛苦的工作。比如一些本科生很貪玩,或者也會有一些令人頭疼的研究生☮️。“這幾年我在帶法律碩士的時候🤵🏽,就是在指導他們寫論文的時候,學生請求我們幫助選了一些有價值的題目,但結果總是不能令我滿意🔢。因為凡是有價值的題目都難寫,而恰恰有價值的題目才叫做研究👩🏼🎓,否則就不叫研究。隨便找些資料,拼拼湊湊也能寫文章🥓,可那不是做研究。論文應當是對研究成果的一個表達🐗,寫論文本身就是一個研究工作。一些學生的寫作能力、語言表述存在很多問題,有時(語句讀起來)很拗口。”
“其它的一些感覺總體寫得順利🦵🏼🧑🏻🦯➡️、體例結構還算可以的,又缺乏學術價值,不夠深刻🚶🏻♂️➡️。有價值的題目,稍微想探討一些的,寫出來的感覺就不是很好🤰🏼,這是目前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我也很替學生們著急。”段老師說這些話時讓我們也感覺到他的焦慮,我們又問起導致這些少數部分學生的問題出現的原因🐅。“他們有的確實不夠用功👩🏿🦳,現在接收信息的手段這麽豐富而發達,但是寫出來的文章總是不盡如人意🤭。感覺一些學生很難去發現一些有理論或者實踐價值的問題。”
哪些東西有理論價值呢?第一,比如說是國外發達,國內還沒有的🙇🏼,介紹進來🌁,是一種研究成果🧑🏿🚒🐭;第二🧝🏼♂️,是國內現有的研究,但這些問題研究還不夠充分⛷,而你覺得既有的研究成果觀點不太合理,你還有更合理的;第三🤷🏽♂️,國內、國外都還沒有相關研究⬆️,你想填補一下空白,你就去研究它🕵🏽♂️🙋🏻♂️;第四,研究很多但是脈絡不清,你去整理一下,把它從頭到尾整理出來😁,弄清到底是怎樣的一個脈絡和邏輯,並且這個問題上的有關思想觀點,如何一步一步演化到現在,這也是一個很有理論意義的研究,讓人們一看就知道,不用去翻資料👍🏽,大量地去看很多書或者去總結。
另一個就是實踐價值,能夠推動解決現實問題🏺,提出一些方案和對策,“比如推動立法的完善🤽🏽♂️,推動司法的更加精致、更加科學🤠,這都是可以的。可是我們現在很多學生選題目的時候,就是在這一塊很困惑,缺乏一些發現問題的敏銳性🚅,很多問題都在別人寫過文章之後才發現⏳,而他們也判斷不出別人寫過的文章水平高還是低,無法去批判🌴、鑒別別人的研究。這就反映出基礎不紮實,很多觀察問題的方法沒掌握🚣🏻♀️,不能一眼看出問題背後真正的本質是什麽。”段老師在回答我們問題的時候🅰️,不經意間又進入了老師的角色,仿佛我們也是他的學生一樣,可以想象出段老師在平時和學生們交流時的情景。我們也順其自然,趁此難得的機會接受段老師的諄諄教誨✮。
面對這樣一些問題學生時,怎樣幫助他們解決問題,段老師認為應該傳授給他們一些方法。“恐怕還是要傳授方法,但是某個人的方法🧎♀️,有時無法適用到所有人🤛,無法讓大家用了都覺得好,所以還是需要去掌握一些自己的方法。那麽就是讓他們思維不斷拓寬,視野不斷擴大。比如學生如果像我一樣研究訴訟法的,我就會希望他會把民事實體法🕡、法哲學💁🏽,甚至一些法學之外的跨學科的知識👨🏿🍳,都要去看去學習,不然的話思維會越來越局限🚹。”自我要求不高的學生確實會帶給老師更多的困擾👣,也會花費老師更多的心思,段老師非常明白其中的辛苦,但在教育學生上他從不懈怠。
法無外乎常理
問起段老師有沒有自己關於教書育人的一些獨到的見解,可以分享給其他老師,段老師立刻表現出謙遜的態度🌆。“你說分享我還可以接受🤷♂️,但是說我有什麽見解、建議什麽的我不敢說。我所悟出來的一些東西,主要是法律規則其實是一個常識與良知、理性的問題,哪怕是在我所研究的程序法的層面有很多技術性的規則的情況下👍🏽,我也一直這麽認為🧖🏼♀️。”段老師在本科生的課堂上也開始慢慢引導學生從常識當中來理解法律,理解規則👩🏽⚕️。
一般來說🤕↔️,從常識的角度來理解法律其實會發現與課本上的區別不大🤶🏿,其實也證明這個理解的方法是對的。法律的起草者、審查者𓀝、遵守者👨🏿,他們都生活在相同的知識背景中,共享著一些知識🧢,一些規則💔,超出他們共享的知識的規則🐗🍷,就是所謂的超出常識的規則或者判決,是很難被遵守的。
因為絕大部分人是按照常識或者說常理在安排自己的行為☛,而不是當說當你去買一支鉛筆時👩🏻🎤🧑💻,都首先會想到依據合同法多少多少條和對方達成一個買賣契約🚴🏽♀️,想到需要先和對方通過邀約與承諾🅿️,達成意思表示一致💪🏼,然後再去履行這個契約,等等🚭🤎。一般情況下不會這樣去想。“但是我們在沒有想到合同法的情況下所完成的購買一支鉛筆的行為並沒有違反合同法的規定🚉,這就意味著,法律是不會違背常識的,因此從常識的角度來理解法律👮🏽♀️,在多數的情況下是對的🧎🏻♂️➡️。這是我的一個教學感受,甚至學生們一遇到困惑的時候,我就說你們就別看PPT,也別看教材,也別看法律,你就自己說你覺得怎樣理解更好🦾,學生們就會說‘我感覺怎樣怎樣好’⚒,然後讓他們回過頭去看看法律的規定,會發現與學生所感覺到的應當或者不應當的判斷,相差其實不會太大😬。既然法無外乎常理,那麽我們的法律教學方法,也可以是常識引導型的方法。”
所謂常識就是👩🏻🔬,大家在同一個生活背景下👆、文化背景下所共享的一些知識🧢,這些共享的知識♏️,支配著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因為共享的生活方式,會做出一些相似的行為。我們根據常識能預測對方會怎麽做,因為我們認為對方不會違背常識👨🏻🍳💬,我們預期對方不會違背常識。立法者也好,在家裏也是家庭成員🧑🏻🦱🤳,也會出去旅遊、購物的〰️。起草法律的專家👨🏽、我們學者也是一樣,也都是普通人的一員。難道成為專家了就要起草一個背離常識的法律嗎?那是不可能的,立法者更是不可能,他也有他的專業知識,但他不能把他的專業知識強加在大家的共享的知識裏面,法律就是最大公約數🔶,最大公約數當然是常識🟥,有人主張這是一種自生自發的規則🧡。
段厚省老師在為同學們做演講
法律是以人為本的,我們做學問其實沒必要把問題復雜化,做學問越簡單越好,越真實越好。不光是學術工作,學術成果也應當是簡單、真實的🤦🏿♀️,闡述一些簡單的道理,而不是把一些簡單的問題復雜化,這才是學術的真諦。人們願意讀的是能夠引起共鳴的,有啟發的文章👨🏼🦳🔇,而法律跟常識相比🏏,無非是體現為一種更加理性的表達。“我就這麽一個感悟,供其他老師批評指正。”段老師時刻保持著謙虛謹慎的態度。
要做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和敢於擔當的人
作為一名研究生導師,怎樣才能帶好研究生?或者說成為一名好的研究生導師最需要具備、最重要的條件是什麽?段老師向我們談了他的感受。“就帶碩士研究生來說,好的導師能夠敏銳地發現問題👷🏼,在學生選題方面都比較能夠找到問題的重點,幫助學生選擇的題目一般都具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但是學生寫出來的文章,卻常常讓段老師感覺比較不滿意。段老師一直也在思考這到底什麽原因,提起這個話題感覺段老師有點自責,他認為盡不到一位導師的能力似的😋。
因此從上一屆學生開始,段老師轉變了方法,開始強製讓學生讀書,並且開學術會議、讀書會議🤙🏿,那些最基本理論的書籍🧑🏿🎨,要求學生最起碼要瀏覽一遍🔮,知道專業領域內最基本的知識,提高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打好理論基礎〽️。現在在對教學方法的探索過程中段老師是這麽思考的。“民訴領域其他多數老師的方法呢,是分析層面的研究🛃,叫分析方法,就是一個規範的分析,從概念到概念,從原理到原理👆🏽。而我不一樣🫷🏻,我希望能夠突破這一點,從法社會學、法哲學這些視角來觀察法律當中的問題🩲,我認為法律作為一種規則,必須是存在於國民內心的。”
“對外,把程序法律當作一種社會現象,用法社會學的方法來觀察規則的運行情況🏗。對內🤵♀️,用法哲學的方法來思考‘我們對於程序規則應當是怎麽樣的一種認知一種理解’,我覺得這兩種比較好,我現在也不斷的思考,訓練訴訟法專業的學生運用這樣的方法。”規範研究寫出來的文章結構上嚴謹,而段老師想擺脫一些傳統的研究模式,再突破一下🎀👭🏼,創設一些新的東西,進行更深的探索,但這個探索的過程段老師坦言感覺很艱難的🍑。
有時從段老師的講話中,能感覺到段老師將中國傳統文化儒家理念中的“仁”發揮到了極致,遇到問題“反求諸己”。比如他說“如果研究生文章寫的不錯,我會感覺更多的是學生自己的努力,我在其中沒發揮很大的作用,如果哪一屆學生文章寫的不好♿,我就會感覺是我指導的不好🎳,內心感覺就是這樣🪦,因此我感覺還是蠻有壓力的🐢🧏🏼。”段老師這麽多年的研究工作來看🧖🏻♀️,他的快樂在於兩點:一點是他在與學生溝通探討問題的時候,另一點是他自己思考問題👐🏼、閱讀資料、做研究的時候,他會很快樂,除此之外就感覺有點壓力有點辛苦。“但是很希望我的學生能夠不斷提高研究水平寫出和好的文章🌙。”
我們詢問段老師最想跟我們研究生說點什麽,段老師言語懇切。“就做老師來說,我希望學生埋頭讀書🧑🏼🚀。我的理由很簡單🥈🏚,你只有三年時間,在這三年時間裏面,全部都用來讀書都不夠的👕。”如果畢業之後就去參加工作,我們再也沒有這樣大段的時間去學習,所以應當珍惜這段青春時光。但是👨🦱,我們的一些法律碩士👲🏿,或者是法學研究生👩🏼🌾,將來做律師還是首選目標,而律所都要求要實習滿一年以上才會錄用,實習期不滿一年呢,好的律師事務所根本進不去👨👧🧅。在這種情況下,一旦我們研究生要滿足這個要求,那就要花一年時間呢➗,再扣除掉我們課程的時間👳🏻♂️、寫論文的時間,以及平時生活娛樂總會需要占用一部分時間,所以計算下來🧑🦼➡️,真正用來讀書的時間是很少的➰。
“所以我就想跟學生說🥷🏼,只要能夠抽出時間來看書的🥟💗,就應該用來讀書👩🦽➡️。在以後參加工作之後🐈,再也抽不出時間讀深奧的東西了🎖,只能讀一些消遣的書籍,因為工作真的很累😻,比讀書更累。但是現在可以,有老師監督著你,有同學陪著你🔁,生活上也不用有太多顧慮,這樣的條件很難得🕰。”
另外,段老師還教導我們他人生自始至終都秉持的信念,那就是要做一個真實的、真誠的和敢於擔當的人。“每年學生畢業了我都會這樣和他們說,三句話:第一,做一個真實的人;第二⤵️,做一個真誠的人✵;第三,做一個敢於擔當的人👩🏼⚖️。這也是我一直追求的東西,我所秉持的做人理念👨🦯➡️🧒。所謂真實✌🏻⛹🏽,就是要不偽裝💆🏼,實事求是🤛🏼🟠,是什麽樣就是什麽樣;真誠👆🏽,就是當我向別人表達我的意思的時候,我表達出來的意思就是我心裏所想的意思,心口如一🏌🏽♂️,而不是隱藏的意思,不是欺騙別人;敢於擔當,就是敢做敢當,我做了什麽就要敢承擔責任,我為我所做的一切負責😈,對了就對了🈺,錯了就錯了🤼🟧,我不應當在做錯的時候🤟🏻,還嘴硬不去承認錯誤,不願擔責😳。”遇到做錯的事情,敢於承擔責任,不至於耍滑頭。“這三句話就是我的一種信念🤷🏿♂️。”
段厚省老師與采訪同學合影
後記
在采訪的過程中感受到段老師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人🚮,有時直言不諱,點出學術界存在的一些弊端🐋。他很想改變這些不規範的行為🩸,因此從他自己的學生開始,時常教誨他們要做真實⌨️、真誠和敢擔當的人,他希望他培養出來的學生,將來在學術界都能堂堂正正做人🎂、規規矩矩做學問。和學生相處時從來不會有居高臨下的感覺,比如他執意讓我們采訪的人坐沙發上,而他自己則坐在我們對面的小木椅子上🛩,即使是在學生面前🤽🏻♂️↗️,仍然保持著謙遜儒雅的態度✥,讓學生感受到與老師之間人格上真正的平等🧞,就是《禮記》中“君子貴人賤己,先人而後己”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