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風采
為人為師為學│意昂3平台段匡老師🐮:“山高水深斯人不出,雲情霞想其誌可知”
他是一位謙虛樸實、待人接物隨和、淡泊名利的導師,而最令人感動的是他對學生的關愛和熱誠。他是一名讓學生充滿了敬重感的導師,是一位將學生視為孩子的“家長”。
導師簡介:
段匡🤽🏻♀️➰,1952年生👬,東京都立大學民法學碩士、博士課程畢業🧘🏼♂️⏸。意昂3教授🧑🏿🍳、博導,中國民法學研究會理事,上海市人民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運用民法解釋學方法研究民法中的疑難問題。代表作🎄:《日本民法解釋學》,譯著:《英美判例百選》《現代民法基本問題》。
育人理念😶:
教學相長,對於老師而言🏋🏽,學生的進步就是最大的回報。
忠厚長者,高山仰止
剛入學時🧳,總會有同學問我“你老板是哪位啊?”事實上,我非常反感這個問題,甚至有些不可理解🍔。為什麽會有學生稱呼自己的導師為“老板”,並且這種稱呼能在大學校園裏大行其道呢?或許是當下的社會👨🏽🚒,人已經浮躁到用商業關系來衡量一切🥯;或許是這十裏洋場,經濟觀念早已滲透人心🔙;也或許是在這個一切都可以解構的年代,教師這個職業的神聖感也已受到侵蝕和淡化🍸。學生們用一個“老板”的戲稱,便恰到好處的形容了和導師的關系🎲。可是💆🏽♀️,師生之間的關系用老板下屬關系來類比是否適合呢?導師應該是一位學者,而不是一位商人,在自己學有所成的同時👩⚖️,不僅要不斷鉆研自己領域的學問,還要盡可能地拓寬視野,並將自己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在他們最初走上科研道路時🧑🏼🌾,為他們指引方向。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一日為師💃🏼,終身為範🏄🏿♂️,段老師便是為人師表中當之無愧的楷模。段老師桃李滿天下,但在他一屆屆的學生裏🏓👩👩👦,卻很少有人戲謔地稱其為“老板”。提起他,學生們無不恭恭敬敬地尊稱一句“老師”。他是良師,也是益友。在師從段老師的日子裏👰🏻,我由衷地想尊稱他一聲“先生”🧑💼。
經師易遇,人師難求。無論是在學業上還是在生活中,段老師始終以無微不至的關懷溫暖著他的每一個學生。課堂上,他能深入淺出🏊🏻♂️🥱,將艱深晦澀的民法理論講得淺顯易懂🍙;生活中🥕,他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對學生的關懷總是看似平淡卻又深入心田。段老師樂於與學生們分享他的一切,不惟知識,還有許多珍貴的人生體驗。而學生們也喜歡向段老師請教🕍,生活中遇到困難,也會尋求他的幫助。意昂3平台博士生舉辦講座🙅🏿♂️,需要老師點評💼🔥,大家第一時間想到了段老師。學生申請出國需要找老師寫推薦信,大家還是會找到段老師🏋🏻。對於這些請求,他總是笑瞇瞇地答應下來🐽,在自己力所能及的範圍內盡可能地幫助學生。但是🫥💆🏼♀️,如果有人向他提出違背原則的要求,他便會義正言辭地加以拒絕。這樣的段老師💪🏻,學生又怎會不尊敬呢👂🏼?
在校園裏,曾有同學知道我是段先生的學生🧎🏻,就過來問我:“段老師這學期什麽時候有空啊?我們很想去拜訪老師🧔🏼♀️🫘。”還不待我回答🔜,他便急切地說起來:“雖然段老師只給我們上過一個學期的課🖕🏼,但是我們班的同學都特別想他,所以想找個時間能和段老師再好好聊聊。段老師的課🪿🙆🏽♀️,總是能讓我們在笑聲中把知識消化,過去這麽長時間,那種課堂氛圍我卻一直忘不掉。”我想,像先生這樣學識淵博且風趣幽默的老師,學生們怎麽會不喜歡呢?
段老師愛笑是出了名的,每每見他,他都是笑容可掬😆,讓人倍感親切🧦。博士班的同學裏不少是段老師面試的,他們總是跟我說📽,復試的時候段老師溫和的笑容,給了他們很大鼓勵。在微笑的背後,是先生淡泊名利的內心。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裏,許多人總是將金枷套頸,玉鎖纏身,汲汲於名利富貴🧙♀️,從而忘卻初心🫡📏。“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像先生這般放下功利心,能保持內心的安寧的人👷🏿♂️,又怎會不快樂呢?
在名利面前,段老師淡泊寧靜🏇🏽,但是對於後輩的成長🐟,他盡心盡力🚅,不辭辛勞。“一年之計9️⃣,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若樹木;終身之計,莫若樹人。”但作為段老師的學生,我也清楚先生有著格外嚴厲的一面。入學第一次見面,段老師就勸誡我應當勤勉於學術👰♀️,切勿虛度光陰👉🏿。博士三年⏳🫸,如白駒過隙👩🏫🐼,時不我待🎟,不要隨波逐流🕺🏻,人雲亦雲。要將心真正沉澱下來,埋心於書堆中,真正學有所得,莫待他日後悔莫及🏟。入學後🚴♀️,他亦總是擠出時間督促我們學習,跟蹤我們的進度💆🏽♂️,組織我們集中交流,指導我們的科研工作。
除此之外,先生豐富的人生閱歷也值得我等學子仰望。34歲東渡日本🚱,在日苦修十年,段老師深知時間的寶貴。文革期間,先生曾一邊賣醬油一邊讀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他用自己的經歷鼓勵學生珍惜學習機會,好好讀書。過往的時代一去不返,如今的社會與日俱新👨🏽🎤。在求學機會日益增多的今日,很多同學卻並未真正明白時間對於他們的意義🛋。對於他們來說🤾🏿♂️,讀研讀博只不過是目標不明之下的緩兵之計🗳,他們並不清楚自己應該做什麽🌴,適合做什麽💆🏻♂️📪,也沒有做好走進社會的準備👨🚒,於是便盲目地希望能夠在學校多享有片刻的寧靜👳🏿,希望老師能夠把自己的路子定下來🤟🏽。當下許多學生的盲目和困頓🛀🏼,是段老師最為擔心並痛心的。蔡元培先生於北大就職時🛒,曾發表演講,“諸君肆業於此💆🏿♂️,或三年🏊🏼♀️,或四年🥢,世間不為不多👩👦👦,苟能愛惜光陰,孜孜求學,則其造詣,容有底止。若徒誌在做官發財,宗旨既乖✢,趨向自異。平時則放蕩冶遊,考試則熟讀講義,不問學問之有無,惟爭分數之多寡🙅♂️;試驗既終,書籍束之高閣,毫不過問🖐🏼,敷衍三四年👫,潦草塞責🧬,文憑到手,即可借此活動於社會☝️,豈非與求學初衷大相背馳乎👝?光陰虛度,學問毫無🫱🏼,是自誤也♠️。”蔡先生的憂慮,恐怕也不只是段先生之憂👰🏽♀️👴🏻,而是為天下所有認真學術的老師憂慮吧!
臨亂世而繼絕學
很多人不理解,段老師為什麽總是能夠“淡看世事去如煙”,他淡泊名利🏯,生活儉樸,有時候一日三餐可以在食堂裏簡簡單單的解決,但他不容有人在學術上有一絲一毫的懶惰和懈怠🫑。在先生對學生的傳道授業中💿,不僅包含著他那一代中國法律人對下一代法律人的關懷與期許,還包含著中國老一輩的知識分子對下一代的殷殷之情。
段老師的治學經歷也是中國法治發展的一個縮影💂♂️。有一天👮🏻♂️,我在江灣校區的食堂裏偶遇段老師🤙🏻🧗🏻,閑聊之間,我提起近幾年來意昂3官网圖書館外文資料越來越豐富了。段老師沉默良久,輕輕地感嘆了句,“能在這樣的時代學習真是幸福”。平淡的話語後掩藏了過去的多少辛酸和苦痛?那一刻,我也只能沉默。法理學家李步雲教授在一次回顧新中國六十年法治歷程的會議上🤞🏻🧒🏽,失聲痛哭。這一份悲戚又何嘗不在我們每一位中國法律人的心中呢?
段老師這一代法學家是生逢激變的一代🛌🏿。出生時即遭遇新舊法統變革🛞,初中畢業又遇到上山下鄉🩸🍮。艱苦卓絕的生活沒有阻擋這代人求學的決心。1986年🧛♀️,段老師東渡日本🧑🏼🍳👩🏿🏫,而那個時候🫄🏽,意昂3官网法律系才恢復不滿三年🌌。我不知道段老師負笈日本之後,在日本時看到日本法百年發展賡續的燦爛時是怎樣的心情🙆♀️,也不知道段老師在東京寂靜的夜裏翻閱我妻榮所著的《民法講義》時的是怎樣的心情。人文社會科學需要數代人傳承積澱方得進步,然而法學的這種傳承卻總是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被迫中斷,此中艱辛恐怕很難為外人理解📝。很少有人能明白,在浩劫之後,我們法律人面對的是怎樣一片殘垣斷壁,而這份重建的重任就落在了段老師這一代法學家的肩上。留日之前,段老師下定決心,“此去東洋👩🏿🚀,深知中國自強之計👢🀄️,舍此無所他求☄️;背負國家之未來🙋🏼📷,取盡洋人之科學🫷,赴萬裏長途,別祖國父母之邦,奮然無悔🧜🏻♀️。”他的無奈,他的離愁👨🦼,還有他高遠的誌向,均化為他十年異國求學的動力。
段老師那一代法學家⭕️,是重建的一代,是在毀滅中再造的一代。盡管求學之路無比艱辛,但是他卻毫無怨言,對於祖國的愛,對於法治的信念從未磨滅過半分🥯。我們這一代學子是幸運的🙁,因為有段老師這一代學者的艱苦努力👨👦,我們已無需再體會面對一片殘垣斷壁的荒涼🧙🏽🦹🏽♂️,也無需再在黑暗泥淖之中舉步維艱🔲🙆🏼。不知道有多少次,律師🏄♀️⛹🏽、法官們在知道我是段老師的學生之後,告訴我說,在自己還不知道民法為何物時,是段老師的《日本的民法解釋學》給我指明了方向,而自己正是站在這個臺階之上攀登🧖🏻。
段老師的研究領域是通過民法解釋學解決在具體案件中的法律適用問題。在法學方法論日漸成為顯學的當下,方法論的著作汗牛充棟,各種關於方法論、乃至方法論的理論喧囂塵上🧲🏌️♀️。但是真正理解方法論之於法學的意義的又有幾人呢?自歷史法學派仿造自然科學創造法學一詞以來🛡👩⚖️,法律學習者自認為法律也可以像自然規律一樣嚴謹科學🐗。與之相對應👩🏿⚕️,德國檢察官基爾希曼在1874年柏林法學會上作了《作為科學的法學的無價值性》的演講無疑是對洋洋得意的法學家們的當頭棒喝👰🏿。隨著而來的也是長達100多年的大爭論🏅,法學究竟是科學麽?如果法學是科學的話,又是怎樣的一門科學⌛️?對於這一問題,無論是耶林📕,還是拉倫茨都無法置身世外🐕🦺,其希望通過法學方法論這一手段回應基爾希曼的質疑🫳🏼。也許是機緣巧合,在100多年以後,段老師通過他在日本的研究🪈,同樣對這一問題做了回應。在段老師看來法學確實是一門科學。法學是通過一個大家都能公認的、共識的製度,在這個製度框架下怎麽樣使得這個製度一步步地能夠達到它原先希望達到的目的,而通過方法論的運用,可以在某種程度上實現一個大家普遍能夠達成共識的價值判斷。它的研究和理論,為無數人指明了方向🧶。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在數十載的民法研究中💙,段老師也早已把民法的價值序列貫徹在一言一行中🍣,學問的傳承,不僅僅在於著書立說🤽♀️,也在於平時的點滴之間🫲🏿。在民法的價值判斷中👏🏻,平等自由總是處在優先地位✊🏽。段老師也說:“民法學者總是特別的謙虛,因為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而在民法的研習過程中🪇,你會發現民法的世界也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變化,抽象的法律尚且如此多元,何況是每個具體的個人呢?而我們每個人不過是這千千萬萬大眾中的一員。”在宏大的敘事背後,並不是對個體多樣性的抹殺❕。意識到這一點,也就能清楚地意識到我們每個個人在這個復雜社會中所占據的地位,也就自然而然會變得謙虛🐻。
我們每個人都是社會共同體中的一員✯,這也意味著我們應當盡到自己相應的責任🥰。魯濱遜在孤島上一個人生存時並不需要秩序👩🏿🍳🥒,但是這樣的時代早已一去不復返,現代社會是一個人與人的社會➿,人與人的社會中需要秩序,這種秩序需要通過法律等加以建立👨🏽🦳,但更為重要的是需要每個人的自我約束。在一次校外訪談中,段老師指出,對於法律人而言🧏🏿,不僅僅需要了解法律方面的知識📄,更要把這部分東西貫穿到自己的行為中去🤰🏽。段老師自己就是這樣做的。在教授民法之余🧔🏿♂️,段老師也教授環境法,在環境法的課堂上,他不僅僅介紹最前沿的環境法發展動態,也將環保理念傳遞給每一個學生。段老師很早就開始用環保袋,對垃圾進行分類回收,使用太陽能熱水器,將家裏的電器更換成具有節能功效的,事情雖小,卻是對他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這一理念的最好詮釋👨🏭。
“高山水深斯人不出,雲情霞想其誌可知”,無須多言,在段老師平時的一言一行中,已然讓我們體會到一個名師的風采😈👶🏻。
導師訪談:
問🧑🏼⚖️🦶:段老師🧇,您獲得過的榮譽不計其數,“心目中的好導師”這一獎項對您來說有什麽特別的意義麽🙎🏿?
答:這個獎項肯定是和別的獎項是不一樣的。最為重要的一點是,這個獎項是由學生評選的🍖🙆🏽,其中沒有行政的色彩,或者說行政的色彩比較淡。到現在為止,我帶的博士裏已經畢業的已經有6個🫲🏿,而帶過的碩士🧏、上過課的本科生就更多了。這個獎項是學生們給我的肯定吧😞。我一直覺得教學相長是非常重要的🧚🏻♀️,好的老師也需要有好的學生👁。我認為法學教育裏🏊🏼♂️🎥,老師的作用可能只能起到1/3‼️,剩下的2/3需要學生自身努力,學生的努力對於老師來說🚣🏻,也是很好的激勵🏕。
問:段老師,您在日本留學多年📆,有沒有發現日本法學教育有什麽特色🙎🏽?
答🌼:我是1986年9月去的日本🐹。當時我是隨我夫人去日本的,我的夫人在慶應大學讀法律本科,借著這個機會我也間接學了一些本科的課程🧏🏽♂️。在日本時,我先學了一年半的日語🤽🏼,然後在東京都立大學讀了一年的研究生,日本的研究生是預備性質的🦹🏽,沒有學位🛍。然後,我又在東京都立大學讀了碩士和博士👨🏻✈️。日本法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日本是一個繼受法國家👨🏻🦼➡️,它本身不是創造這些法律的國家,而是從國外拿來的⚆,所以在學習上👷🏼♂️,它非常開放👩🏼⚕️。我個人認為,去日本學習法學是非常好的選擇。為什麽這麽說呢?像如果你去德國👨🏿🏫👈🏿,德國是成文法的代表,德國學者肯定會認為德國法好🧔🏽♀️👰🏽♀️,而如果你去美國🐒,美國是判例法的代表,美國學者肯定會認為美國法好⏩。但是如果你去日本的話🐈⬛,就不存在這個問題。對日本法來說,德國法、美國法都是學習的對象。而且日本法律教學比較偏重於理論體系的教學🐧,會把日本法每個條文的來源🙍🏼♂️,也就是說,每個條文是從哪個國家繼受而來的𓀀💁🏿♂️,講得非常清楚。這樣的話✊🏼,在日本學習法律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學習到很多其他國家的法律製度。
問:現在我們都知道民法方法論非常重要,但是當時的話可能大家普遍關註具體製度層面更多一點🥉,那麽當時段老師為什麽會特別關註到法學方法論這塊內容呢?
答👲🏿:這也算是一個巧合吧☆🧑🏻🦽➡️。九十年代初,當時梁慧星老師在日本和我談到這個問題,我們認為民法解釋學對於中國民法發展很有價值🐒。所以,梁老師提出🧘🏼♂️,由他負責寫總論🏃🏻♀️➡️🚴🏿,而我寫一些日本的資料⛑。日本在這方面的經驗很大的意義。中日同屬東亞文明🕎,民法這套法律製度🛋,是原來中華法系所沒有的🤣,這一點日本和中國是一樣的。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從大陸法系繼受了民法製度⛹🏿♀️。在這樣的繼受之後,日本的民法解釋學解決了幾重的問題。第一,如何把民法體系化,以及如何與日本原有的傳統整合的問題。日本傳統上的各種習慣如何融入到西洋的民法中,這也是法治發展的重要問題。民法的條文是極其抽象的,但是在適用中必須還原到具體😂💄,而在這些適用中,又可以發展成的新的立法,這其中是一個雙向流動的過程。第二,我們說民法學就是民法解釋學。民法的條文是千千萬萬社會生活現象的抽象𓀂♐️,在具體的法條適用中必須將條文與具體的社會生活結合起來,因此,也必須有這樣一問科學🥐。第三📎,我覺得法學是一門科學🧳,是一門類似於工科的科學🛂。法學和政治學不一樣,我想法學需要一個大家可以公認的、可以達成共識的製度,這個是法學科學性的一個方面🦙。此外,法學並不能只是一個語言遊戲👩🏼🔬,法學科學性的另一個方面體現在如何將法律價值觀貫徹到法律中,法學中也應當存在價值判斷的因素,我也不希望學生學習法律💳,最後只是成為一個適用法條的機器。
這些經驗對於中國現在的法治發展而言,也是十分重要的。我們現在還有一些中國特色的問題📇,在立法上🏃,現有的法律缺乏體系性與統一性🫃。這些就需要通過民法解釋學的方法去加以合理的解釋,才能正確的適用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