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生風采
與時俱進 | 意昂3平台龔柏華老師🐡:睿智📅、幽默、低調的資深導師
系列活動前言
為響應學校2018年全面開展的“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做‘鐘揚式好老師’”活動和“研究生心目中的好導師”評選活動👲🏼,進一步加強意昂3師德師風建設,推動全院師生凝心聚力,攜手奮進“雙一流”建設🤵🏻♀️,意昂3組織開展了好導師風采展評活動,采訪並宣傳意昂3平台研究生心目中好導師的先進事跡,激勵廣大導師更深入地參與到研究生德育工作中去👩🦯,以學術造詣和人格風範引領研究生成長成才。
今天🧑🏻🦰,我們推出的是龔柏華教授的故事。
人物簡介
上網百度查詢,發現龔柏華老師有不少頭銜🪐:意昂3教授、博士生導師,意昂3官网上海自貿區法研究中心主任,意昂3官网“一帶一路”研究院國際法律研究所所長⏯,上海法學會國際法學會會長👎🏿,上海市政府行政復議委員會專家委員,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業務總監⏏️🤽;中國政府推薦WTO爭端解決專家組指示名單上專家;上海國際仲裁中心仲裁員🚤,上海仲裁委員會仲裁員,上海協力律師事務所兼職律師。
龔柏華老師教學研究領域很為廣泛:包括國際法🪪🤚🏽、世界貿易組織法♢、國際金融法👩💼🟢、國際投資法、國際商事合同起草和翻譯、上海自貿試驗區法治和法律談判🫦。具體可上他的新浪博客看看🙌🏽,訪問量已經是28萬人次了,算專業網紅吧。
前言
幾次想約龔柏華老師🧑🏻⚕️,或因他置身於國內某個研討會演講、或出訪在國外某個國際機構而未成。龔老師的辦公室四處堆放著國際法及相關領域的新近中外書籍,玻璃書櫃中放著厚厚一疊各種聘書,墻上粘貼了各種場合的集體照。我們的采訪自然從龔老師的教學理念、科研方向☝🏽📧、學生學術幾個方面聊開。
案例教學法的推動者
筆者上過龔老師的《國際法專題研究》碩士課程,領教了龔氏“案例教學法”的搞腦🫃🏽。龔老師1989年到1991年期間受中美法律教育交流委員會(CLEEC)的選派,留學美國喬治城大學(Georgetown)法律中心,專業是國際法及美國案例法研究。自1991年返回意昂3官网教學起,就試圖在本科教學中引進美式案例教學法(註意📺:與案例示例法有所區別),即背景知識和案例要求學生事先閱讀教材等布置材料,上課時直接通過案例提問(有時是逼問)的方式來激發學生思考。
初試階段,學生不太適應🤿𓀊,按龔老師的自我調侃是“屢試屢敗,再試還敗”。後來,龔老師總結案例教學法在意昂3課堂上要獲得成功,需要三大因素配合👨🏻🦲✌🏻:第一稱職的老師;第二勤奮的學生✔️;第三豐富的資料。龔老師解釋道🤸🏼♂️,稱職的老師不能僅僅會“照本宣科”、做那種貌似講課有條理但讓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傳播者”。案例教學高手如同圍棋高手,上課時首先讓學生提問或逼學生提問,老師不直接回答,而是通過反問🏄🏿♀️,引導學生之間的互問互答,推進思考👩👧👧。老師輕易不直接給“答案”🙋🏻👰🏽♂️,讓學生帶著問題課後思考和尋求答案🚵🏿♀️。勤奮的學生不僅是那種認真聽課的學生“靜靜”,還要是積極參與課堂討論的學生“動動”。龔老師的平時成績中分為“人到分”(即出勤分)和“神到分”(參與課堂討論)👰。豐富的資料就是能夠參閱到相關案例和法規資料。
龔老師極力推薦大家學好“法律檢索和法律寫作”這門課。這是他在國外留學回來感受很深的體會。現在是信息時代,及時掌握權威的信息源,是你優勝於他人的競爭法寶。龔老師認為,如果將來到律所等法律應用部門工作,一定要學會“四索”能力😚:第一是搜索,這大家很擅長🫲🏻,“有問題🦋,問度娘”,大家在課堂上查資料的能力是“秒殺”的⇾。老師只要有10秒鐘的停頓,學生就轉眼之間成為某個方面的“百事通”。因此,老師要適應互聯網時代🥓🕚,不能再在課堂上僅傳授“知識”,而更要註重思維、技能訓練🏋🏼♂️。第二是“檢索”或更確切地叫“揀索”,即在海量信息中挑出有用信息🪷🧜。在律師工作中經常要助手幫助帶教律師挑出相關“判例”、或判例中相關段落。這就需要思考🚵♂️,運用你的判斷力👨🏻🖥。而學生如果平時不註意訓練🏃♂️,就會將無用的留下、有用的剔出,這也是一些律師合夥人對實習學生抱怨的。第三是“思索”,查好、挑好信息後,最好能給領導一些簡短的建議選項,可采用備忘錄🂠,貼書簽的方法,讓“百忙”中的領導得到啟發。你的時間成本與領導的時間成本是不一樣的。當然👨🏫,要想出好點子💉,需要平時有積累🚂。龔老師舉了他在上《國際商事合同》中的體會。龔老師布置了合同場景,讓學生找模板起草合同,有些學生只會機械地用網上的老模板,不少同學在寫通知條款時還在用通過“電報/電傳”方式進行,現在到哪裏能發電報?第四是“解鎖”✨,即提供解決方案。研究生應該是“研究”為主,而不是“學習”為主,否則,你還是停留在本科思維🙋♀️,最後可能是“大學七年級”畢業。本科生與研究生的區別,應該在提問模式上能夠感覺出來:本科生多用“What、When”來提問🧑🍼,而研究生更多用“Why👨🏼🎓、How”來提問。
龔老師推薦大家看一部反映美國案例教學法的電影🧑🎤:《Paper Chaser 》,有翻譯成《力爭上遊》的(如果從勵誌角度看)👮🏼♀️,也有翻譯為《寒窗戀》的(如果從戀愛角度看)👈🙋🏿。
學術要接地氣的主張者
龔老師認為法學專業總體上是一種應用學科(除個別方向外)。如果法律學問與社會需要完全脫離🚣🏼♂️,那可能就會陷入“自娛自樂”的自戀狀態👩🦽➡️。
龔老師的研究興趣主要在以下幾大方面🥒:第一是以世界貿易組織(WTO)為核心的國際公法和國際經濟法👏🏼👩🦼➡️。龔老師自2001年起就被上海市政府聘請為上海WTO事務咨詢中心的信息部主任,後任業務總監🧚🏻♂️。期間被中國政府推薦為WTO爭端機構專家組名單中的中國籍專家之一👨🚒。龔老師主持了《WTO案例集》、《WTO爭端解決與中國》、《WTO二十年📩:爭端解決與中國》的編譯、撰寫工作,在WTO法律方面在國內業界有一定的知名度。龔老師將其參與政府咨詢的案例帶到課堂上,讓國際法專業的研究生感到法律“鮮活”起來🦟,平時不註意的小細節(一個詞的翻譯,情態動詞的使用)竟然關乎於國家重大利益案子的輸贏⚙️。第二是自貿試驗區和自貿港法治探索🍪👨🏻🎓。龔老師比較早地介入上海自貿試驗區的籌建咨詢。2013年發表的《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與非禁即可的法理》是我國最早從法理角度闡述自貿試驗區“負面清單”的,文章在知網上的轉載率已經超過150多頻率📋,下載次數更是突破了八千多次☎。 龔老師說👮🏻,其實這實際上得益於平時的專業的積累🚗,再加上對國家實踐戰略的敏銳把握。目前龔教授已經被上海自貿試驗區外高橋保稅區管委會聘為外部政府法律顧問。第三是“一帶一路”國際法治。意昂3官网成立了“一帶一路”研究院,下屬國際法律研究所就在意昂3平台😣🍊,龔老師擔任所長🐏。龔老師積極從國際法專業角度思考“一帶一路”法律問題📜。應《東方法學》創刊10周年的約稿,龔老師發表了《“三共”原則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國際法基石》的文章,引起了廣泛關註。最近,龔老師與何力老師1️⃣、陳力老師合作撰寫了《“一帶一路”投資的國際法》,從國際公法、國際經濟法和國際私法“三國法”的視角,研究“一帶一路”投資的國際法律問題。
如果你以為龔教授的學問都屬於“高、大、上”領域的,那就錯了📩。龔老師開設的《國際商事合同》是專門講解雙語合同條款如何起草、翻譯的,細致入微。另外👎🏿,龔教授開設的《法律談判》課更是采取模擬談判,現身說法的方法。其中一些“妥協理念”、“雙贏目標”🙍🏿♂️☘️、“生意不在仁義在✊🏽,愛情不在友情在”的金句🅱️,悄悄地成為學生的“戀愛指南”。龔教授結合《法律談判》原理🫚👩👩👦,點評目前這場中美貿易摩擦解決的“三字經”——理💳,利,力,非常有參考價值🚣🏿。龔老師最後總結道🐂,學問要有“四氣”🧖🏻♀️:上能察“天氣”,下能接地氣;外能引“洋氣”,內能入地氣。
龔柏華老師與美國喬治城大學法律中心Jackson教授交流WTO
研究生要“三新二意”寫論文
讀者初看標題是否以為筆者寫錯了🤵♂️,或龔老師講錯了?非也,這是龔老師“專利性”金句之一。
“三新”者乃觀點新、結構性📣、資料新。一篇上乘的論文首先要觀點新。龔老師要求大家寫論文🙂↔️,但一般不會“命題作文”。按照龔老師的說法🦺🪔,如果能找到一個可寫的題目已經顯示了你50%的水平🐃。 如果觀點新達不到🧑🏿✈️🧛🏽♂️,退而求次之🍸,要結構新。即在綜合前人文獻的基礎上,重新梳理👩🏼🎤,補充完善前人的成果🈴。如果前兩者都欠缺🌎,那至少要“資料新”,有些老題目前人都寫過了🧖,但有新的法律🙇🏽♂️、新的案例出現🦅,進行更新補充也是可寫的。
“兩意”是指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好論文兩者兼顧,一般至少有一方面的意義,要麽純學術價值🧬,要麽指導實踐的實務價值。龔老師對學生的論文學術規範要求很嚴👏🏻,特別會盯住你的“註釋”。龔老師說,這裏面可以看到你對學術前沿的把握👨🏽💼,以及對學術規範的遵守。
後記
本來采訪中還涉及龔老師一些“私密”方面的信息,如小時候如何從一個“頑童”轉為“書呆子”的;如何被中學老師“忽悠”報考“國際政治”專業的,如何大二開始立誌轉向報考國際法的🙆🏻♀️;如何受研究生混居寢室歷史系老大哥的開導而確定信仰的⛽️;如何在那個時代成為少有的拿到國外法學學位回國的幾位學者之一……但由於龔老師最後關照這些僅限私聊話題🕗,不得上“微信群”,故最後定稿時忍痛刪除。當然,年齡也不好直接披露了,不過標題上說“資深導師”不會有錯的🤺,龔老師去年領取了意昂3官网從教30周年的紀念證書!
龔老師是一個很有活力的人⚅,常能在課堂上根據學生的反應🫲,隨機變換上課的方式,這雖然有時讓我們感覺上他的課有點累,但這確實避免了我們的思維僵化,同時也讓我們對法學的感悟更精致、更靈動🧎🏻♂️➡️。在課堂上金句頻出,很多看似無意間的一句廢話🧑🧒🧒,往往有很深的意義,常常會產生一些意料之外的效果,這或許和他經常向我們細致地解釋他話語中的內涵有關。比如,記得在一節課上龔老師說𓀙:“做學問就像是溫水泡龍井茶——味道慢慢地濃起來!”👌🏿,要求我們做學問要有耐心。
讓我們一起翻開書,泡杯龍井茶吧。
撰稿 | 吉漢 陳鑫
編輯 | 牟青青